今天是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时代英才

今天是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发布日期:2019-03-01 14:46:00

唐敖庆,江苏宜兴人,19151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培养人才的突出业绩和科学研究的卓越成就——创建了具有自己特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的中国理论化学学派,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一、少怀壮志苦读书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太湖之滨,自古盛产陶器,被称为“中国陶都”。紫砂、均陶、精陶、清瓷、彩陶是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其中紫砂极负盛名。宜兴陶瓷之精美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度和中国陶瓷的流派风格,也展示出宜兴人的精细和灵异。

宜兴境内,石洞遍布,有“洞天世界”之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被称为宜兴三洞。其中善卷洞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洞内峰回路转,四洞三层相通,宛如天然石雕大楼。其下洞是奇特的水洞、妙趣无穷。洞外的祝陵村,传说是梁祝化蝶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地。

但是,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江苏的农村经济极不发达,加之军阀混战,贪官污吏的盘剥,农民的生活极为贫困、痛苦。

唐敖庆的父亲年过半百,体弱多病,一边种几亩薄田,一边在镇上经营一家小杂货铺,苦熬岁月,艰难地维持全家生活。

父亲对唐敖庆没有过高的期望,读完小学识几个字能记记帐,帮他维持小杂货铺,他就心满意足了。

唐敖庆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经过学校老师们的再三劝说,父亲才勉强同意他上中学继续读书。唐敖庆自幼就很懂事,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他白天上完课就赶紧回小铺替父亲接待顾客。有时还挑着担子到很远的地方进货,直到天黑关上店门才能读书,温习功课。油灯如萤,彻夜苦读,天长日久,唐敖庆视力恶化。十三四岁就带上七八百度的近视镜。

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读高中。没办法,他只好考入免费的无锡师范学校。

入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唐敖庆深为震惊。堂堂中华大国,竟在一夜之间痛失东三省大片国土。同学们愤怒了,唐敖庆愤怒了,他参加了无锡市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赴南京抗日请愿团,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强烈要求抗日。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被日寇侵略,是科学不发达,没有强大的国防。于是,“科学救国”的思想更加强烈,他立志要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增强国力而献身。

唐敖庆一定要读大学。为了积攒上大学的费用,师范毕业后,他到宜兴县官林镇凌霞小学任教一年多。

二、北大学生·西南联大助教·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1936年,经过半年的努力,唐敖庆参加高校招生考试。暑假期间,他先后收到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三所名牌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孜孜以求,终于壮志得酬。他非常喜悦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化学系,这里有他久已倾心的著名化学家、系主任曾昭伦教授。半年前,他读到了曾昭伦发表在《大公报》上的访日观感。在连载中,曾文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民主进步倾向,充满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曾教授的人格、学识和文采所感动,唐敖庆终于投身到这位名师门下。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百千学子“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转眼间,“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随着日寇南侵,长沙临时大学又西迁昆明,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唐敖庆随步行团辗转千里,到达昆明。

西南联大,在抗日战火中,在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教师敬业,学生苦读,校园弦歌不辍,学术薪火勃然。

当时,学生住的是极其简陋而又拥挤的茅草房,课后没地方学习,只得结伴去学校附近的茶馆,夜间靠那暗淡的油灯读书。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经常轰炸,师生们上上课,有时还得跑出去“防空”。许多学生来自沦陷区,邮汇中断,他们得不到家庭任何接济,只得靠打工、当家庭教师、到中学兼课勉强读书。当时,学校实验仪器匮乏,分析的天平只有五六台,学生们做实验要排队等待。有时师生们要自己动手搞土设备、搞代用品。在化学系,唐敖庆深得名师教诲。曾昭伦,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杨石先,耶鲁大学博士;朱汝华,密执安大学博士;黄子卿,康奈尔大学硕士。在他们的教育下,唐敖庆打下了深厚的化学理论基础。

1940年,唐敖庆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1943年,他的未婚妻史光夏女士千里寻夫,历尽艰险,从沦陷区来到昆明。完婚后,夫妻住一极为简陋的小屋过日子。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能维持半个月的生活,有时教师连饭都吃不饱,甚至一天只能吃一顿干饭两顿稀饭。为了维持生活,除了承担繁重的助教工作外,唐敖庆还要做家庭教师、兼职教师,奔波于联大和城郊之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大结束了昆明办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迁回到北平、天津。

1946年,唐敖庆与李政道、朱光亚、孙本旺等青年教师随化学家曾昭伦、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吴大猷赴美考察原子能技术,他被推荐留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进修化学和数学的主要课程。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只用一年时间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并获得荣誉奖学金。1949年夏天,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准备适当时候通过论文答辩,然后回国。

留学期间,唐敖庆在中国留学生中很有威望,他团结中国留学生,组成了进步的学生组织“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并当选为第一任主席。

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美国。他组织“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和“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一起在纽约国际学生公寓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大会。随即在11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准备回国。

老师们对他很器重,也十分关心他的前途。当得知他要回到“新中国”去的时候,一位身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老师对他说,你现在回去干什么,不是跳火坑吗?并表示要为他介绍工作。他的导师也说,你为什么不留在美国啊?中国大陆战争刚刚结束,在美国工作两年看看再说嘛!唐敖庆对他的导师说:“我一定要回去的,我要为我的祖国培养人才,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我的祖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他的爱国之情所感动,导师表示理解,说:“好,你回去吧!”导师和夫人在一个高等餐厅设宴,热情地为他饯行。后来这位导师当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副校长。

1950年初,唐敖庆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到北京。曾绍伦教授推荐他到北京大学工作,教了两年书。他开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也有很多青年教师到堂听课。半年后他被提升为教授。

三、创建吉林大学化学系·创立中国理论化学学派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唐敖庆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东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9529月,他告别北大,作为带头人,他与物理化学家蔡馏生,无机化学家关实之,有机化学家陶慰孙等北上长春,组建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化学系。

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理科并入北大,教授多,生活条件好。唐敖庆在北京已有相当的基础,以他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留北大工作是完全可以的,何况他当时已有三个孩子了。可是想到院系调整,就是国家调整全国高等教育的布局。东北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应该有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到东北人民大学创办化学系就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报效国家,责无旁贷。于是他愉快地来到长春。

化学系创建之初,就有一个好班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7名中年骨干教授和11名应届毕业生组成了一支人数不多,但在当年高校化学系响当当的少壮派队伍。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吉林大学化学系已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并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

初建化学系,教师不足,唐敖庆先后主讲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十多门课程。有时甚至是两三门课程同开。他授课内容具有严格的科学体系,他的授课风格新鲜独到,对基础课教学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化学人才,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治学风格严谨的教师队伍。

1953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开始向全国招收研究生.成为全国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最早的科系之一。唐敖庆先后以学术前沿重大课题为研究方向,举办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高分子物理化学学术讨论班和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他一共招收17名博士研究生,33名硕士研究生。在1991年和1993年两届当选的院士中就有8名是他的学生。

唐敖庆始终能以科学家的敏锐,及时、准确地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动向和发展的大趋势,开拓新的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他对分子设计的的研究和新材料合成的研究,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而且达到世界水平。为中国理论化学学派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期,唐敖庆就开始从事分子内旋转的研究,提出了“势能函数公式”,被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霍夫曼誉为“分子内旋转”研究的先驱,赢得了国际声望。

60年代初,他又带领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的主要成员。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连续群到分子点群的不可约张量方法。

70年代中期开始,唐敖庆又与江元生一起开始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研究,提出和发展了一系理新的数学技巧和模型方法,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和对称性约化等三条定理。

90年代末,“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问世。这是唐敖庆和他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集体,为解决国家急需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问题进行的高分子主要反应中的缩聚、交联、固化、加聚、共聚及裂解研究的成果。

50多年来,唐敖庆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出版了《配位场理论方法》《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量子化学》《应用量子化学》《约化密度矩阵引论》《配位场理论方法补编》《微观反应动态》等8部学术著作。

唐敖庆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奖,其中两次一等奖。他是我国唯一连续4次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并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化学奖,1995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他兼任《高等学校化学报》主编,国际《量子化学杂志》编委,是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1986年,他创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并出任首届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主席团成员,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晕员会主任,第二十一、三十二化学会理事长。

唐敖庆曾担任吉林大学的领导工作,为吉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他作为副校长,协助著名教育家匡亚明校长擘划吉林大学的发展大计,使吉林大学1960年就进入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之列。19564月至6月,他赴京参加周总理召集的专家会议,参与制定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年。唐敖庆就任吉林大学校长,使吉林大学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又有了若干突破,吉林大学于i984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重点院校。

唐敖庆是民盟的早期盟员,曾担任民盟吉林省委副主委。1958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中共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作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时时关注吉林大学的发展,继续在化学领域研究不止。同时,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主任职位上,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而竭忠尽智。

(作者:绳海文,写于2002年)

唐敖庆简历

唐敖庆(1915-2008),男,江苏宜兴人,著名的理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民盟盟员。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1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调任吉林大学教授,参加领导吉林大学化学系创建工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学部委员;1956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副校长;1978年任吉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0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化学组召集人;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1982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7年任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唐熬庆是民盟的早期盟员,曾担任民盟吉林省委副主委。1958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中共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在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理论化学学科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