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生在辽宁开原,但是,我离开学校即来吉林延边参加革命……我遂为延边籍。”翻开关俊彦的档案,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情。
他与吉林延边有着特殊的情缘,他属于延边,属于吉林。
关俊彦,字选庭,锡伯族。1885年4月出生于奉天(今辽宁省)开原县大湾屯。
他的幼年时代,还是清朝末年。当时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运多艰,民不聊生。关氏9口之家,虽有几十亩薄田,收入微薄,除去苛捐杂税,可勉强糊口。贫困中,他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窘迫的生活境遇使他幼年就懂得生活的艰难。
1904年,列强蚕食中国日甚,清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在中国辽东,燃起了日俄战争的烽火。生民流离,田园荒芜。目睹国土被蹂躏、人民遭涂炭,年轻的关俊彦已预感到“国将不国”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代圣贤的遗训,唤起了青年一代的爱国良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关俊彦已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寻求救国之路的强烈愿望在心中萌生了。
1905年秋,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籍汉梁去开原城傅文翰学馆读书。傅文翰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秀才,学养深厚且教诲有方。在学馆,他学习《四书》《五经》,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907年9月,关俊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奉天省立农业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园艺技师,负责经营蔬菜、花木、蚕桑等。
在农校任职期间,他在图书馆里偶然读到吴禄贞写给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关于《延吉边务报告》和匡熙中写的《延边领土问题之解决》两本书。书中所载的中日交涉,中方论证有力,击中要害。尤其是对禁售日货一事,分析透譬,令人钦佩,令人振奋。
延边地处边陲,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日本深入已久,且屡起事端。
1910年7月,关俊彦应邀到吉林延边办学。教育当局对办延边道初等农业学校不热心,不支持,只不过是应付局面而已,不久学校停办了。他本打算借办学在延边安顿下来,形成力量,有所作为,没想到,这样快就陷于彷徨。
一天,他忽然接到北京政府工商部长陈振先急电,力邀他去北京任农林司技士,并叮嘱“勿失良机,致误前程”。
高职厚禄,老师的情分,诱人的前景,足以使他绝处逢生。可是关俊彦竟丝毫没为所动。他复信籍汉梁,陈明大义:“延边急待开发,需要人才,当此关系重大之时,不应计较个人得失,置延边百万生灵、大片国土于不顾,多请向陈师婉言致谢。”
关俊彦身处困境,不计个人私利,以国计民生为念,可谓义薄云天。
1913年,关俊彦任延吉县龙井村小学校长。学校学生主要是朝鲜侨民子弟。
当时,龙井是日本总领事馆所在地,已成为日本的重要商埠,且为扩大侵略的“据点”。埠内有日本领事馆设立的间岛普通小学,以免费为诱饵,专门收朝鲜族儿童,实施奴化教育,势力较大。
龙井村小学与间岛小学唱起了对台戏。
关俊彦不服这个气,他决定还以牙眼,给日本领事馆点儿颜色看看。他断然采取措施,减免学杂费,增建校舍,为远地学生提供食宿之便。一时间,日本间岛小学的学生大量转入龙井村小。日本人对关俊彦恨之入骨,对这个年轻的校长又无可奈何。
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日益膨胀,1915年抛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狂潮排空而来。袁世凯出卖国家利益,承认“二十一”条。
国家危亡在旦夕之间,爱国青年岂能坐视!得到消息,关俊彦当即与李锋、倪华山、任静忱等爱国志士联合延边农工商各界举行游行示威,反对“二十一条”,又通电声讨袁世凯称帝。
在反日反袁的斗争中,延边与全国配合,亮出了自己的旗号。边陲之地,不可小视。
1922年,关俊彦担任图们江水利公司经理,为了收回“夹江”——图们江中的一个小岛(现属龙井县光开乡),向日方正式交涉。关俊彦据理力争,日本人被迫承认“夹江”是中国属地,并保证不再越界向朝鲜农民收租。关俊彦此举,捍卫了中国主权,保护了民族利益。
兴学抗日,一直是关俊彦的理想。1924年12月,他任龙井县教育局局长,自己终于有了兴学抗日的舞台。
1927年、他到北京聘请香乡慈幼院师范班毕业生40多人到延边任教,这是关俊彦办学的又一个大动作。40多人中,有不少人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一到和龙,有的当校长,有的当教员,教育界补充了新鲜血液,充满了生气。偏僻的延边也引来了革命的火种。
为办好教育,关俊彦从当地实际出发,与同事们编写适合朝鲜少年学习的课本。同时,还创立识字班、师范班、职业班,增加班次,大量招收失学儿童复学。为活跃学校生活,加强思想教育,他组织运动会、成绩展览会,设立图书馆,引进鲁迅、蒋光赤等大批左翼作家的作品供师生阅读,组织学生话剧团,演出郭沫若的《棠棣之花》和易卜生的作品。
和龙县的教育出现了一派生机,关俊彦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热爱,也受到吉林省教育厅的称赞。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则对他进行污蔑、攻击,甚至把关俊彦列入了他们的黑名单。
在此期间,关俊彦用学生话剧团义演和募捐所得购置设备,创办《民声报》,呼吁外御敌寇、内挞奸反、加强民族团结、共御外辱。他聘用苏稚园、周东郊、孔佐民等共产党人担任《民生报》的负责人,自己则以县教育局长和《民声报》常委双重身份领导社务。《民声报》起到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振奋民心的作用。
1928年10月上旬,在东北军易帜前夕,日本在与张学良进行中日路政交涉中提出修筑“满蒙公路”,先修通吉会线即吉敦延长线,意在扩大侵略和掠夺。
消息传到延边,各界人民连日集会表示强烈反对。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四县各团体组成“反日护路联合会”,并通电东北当局,声讨日本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推荐关俊彦、江渭清、曹梦九、刘彭岭等人为代表赴吉林、奉天、南京等地请愿。请愿团向张学良、张作相、孙科、胡汉民、王正庭等当权人物陈明大义。
这次斗争,发自吉林,遍及东北各大中城市。斗争有党的领导,各阶层广泛参加,造成了强大的“民气”。1928年底,日本侵略者修筑吉会铁路活动被迫中止。
1928年12月30日,东北军易帜。全国“统一”后,蒋介石强化了专制,加强对东北人民抗日爱国运动的镇压,逮捕、迫害爱国分子和共产党员。日本帝国主义也加快了侵略步伐。
在白色恐怖下,关俊彦冒着生命危险直接或间接掩护了北京来的刘建章、赵志刚和延边的李红光、朴松杰、李延年等同志入关或参加东北抗日联军。
“九·一八”事变后,关俊彦被迫离开延边。他慷慨激昂地表达了对延边的留恋和斗争的决心:“今天《民声报》停刊了,我个人将要离开延边,我的心永远不会忘记延边。”“同仁等明知覆巢之下,势无完卵,然犹与敌抗争,坚持数日,其间摒却敌人种种威胁、利诱。同仁等宁为玉碎,不求瓦全,决不甘心俯首事敌也……”
关俊彦有终生不渝的“延边情结”。东北人民,人心相连,抗日义士,声气相通。
1932年,由阎宝航资助,关俊彦辗转来到北平,后由东北老乡、山西省建设厅厅长田见龙举荐,关俊彦担任建设厅秘书长兼视察员。为解决水利纠纷,他深入临汾、洪洞、赵城三县,历时数日,解决了多年不能解决的水利矛盾。纠纷平息,关俊彦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渡黄河东征,时在洪洞县的关俊彦亲见红军行动神速,纪律严明,作风艰苦朴素。他认识到只有参加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从事革命,才能抗日救亡。是年6月,他返回北平;8月,经李长青、董昆一介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到1942年,他一直以社会职业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2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关俊彦等20余人被捕入狱。入狱后,他每天被审讯两次,连续30多天尽受酷刑,多次昏厥。面对酷刑和诱降,他毫不动摇,坚持狱中斗争,以充满激情的诗句鼓励战友:“庐墓已墟头尚在,山河破碎血还多”。
在严酷的考验中,关俊彦铁骨铮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刘仁在平西莲花寺4次接见关俊彦等,详细审查他们被捕经过和狱中的表现,并就今后的打算征求了意见。11月,关俊彦到沈阳见到了彭真,经东北局批准恢复党籍,由党组织派遣,关俊彦又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延边。
1945年11月20日,第一次延边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吉林省延边政务委员会,成立了吉林省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关俊彦被推选为专员。延边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章。关俊彦的人生也开始了新的一页。
1945年12月27日,关俊彦调到长春筹建吉林省民政厅并任厅长。
1948年6月17日,关俊彦受组织委派组建吉林省高等法院(即今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1955年到1966年,关俊彦担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吉林省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诸多贡献。
关俊彦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盟员,是民盟吉林省组织的创始人。
1950年,关俊彦经高崇民、关梦觉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盟东北总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高崇民同志领导的东北总支部的筹建工作,并着手筹建民盟吉长支部。
1951年7月14日,民盟吉长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在长春正式成立,关俊彦被推选为主任委员。在建国初期百废俱兴、民主气氛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吉林省民盟组织诞生了。
民盟吉林省组织在主任委员关俊彦、副主任委员杜若君、委员马志振等同志的领导下积极发展成员,开展盟务工作。
1951年吉林省盟员只有七八个人,到1953年,新发展的盟员加上从外地调入的盟员已达百余人。相继成立了民盟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会专科学校、东北商业专门学校小组、直属小组。后来又成立了民盟东北师大区分部、民盟东北人民大学区分部和民盟吉林市分部筹委会。余瑞璜、张毕来、何善周、靳
云汉等同志担任领导。
此间,关俊彦在领导民盟工作中,坚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注意加强盟员的思想改造,积极推动盟员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关俊彦为民盟的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担任民盟领导时,他早已过了花甲之年,承担着繁重的政府工作。又常常深入民盟基层组织,与盟员交流思想,为盟员解决问题。他得知民盟机关办公用房紧张,就把自己的住房让出一部分作为民盟办公室,还把省政府配给他的专用轿车作公用车。
“文化大革命”开始,关俊彦已是81岁的老人,行动不便。在自己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仍十分关心吉林省统战工作和盟员同志的遭遇。
1971年1月9日,关俊彦带着对祖国的深挚之爱,带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满腹忧惑离开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吉林大地打
关俊彦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给了吉林这块热土,关俊彦是党的骄傲,也是民盟的骄傲。
(作者:绳海文,写于2002年)
关俊彦简历
关俊彦 (1885—1971),字选庭,男,曾化名毅如、立川,锡伯族,辽宁省开原县人。1950年1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先后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东北总支部委员,民盟吉长支部主任委员,民盟吉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1月到1954年,关老先后担任吉林省延边专员公署第一任专员、吉林省政府民政厅厅长、吉林省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54年5月以后,历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吉林省副省长、政协吉林省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并兼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