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时代英才

今天是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披百家自成一统

发布日期:2014-04-15 14:52:38

吴老的书房是比较考究的,落座后给人一种恬静、典雅、古香古色之感,置身其中无疑是一种享受。琳琅满目的图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柜里,案头上的资料、典籍、书稿也放置得整齐有致。桌案上、茶几上纤尘不染。窗台上摆的君子兰,青翠可人。一只大黄猫在那里懒洋洋地爬卧着,不时旁若无人地从写字台上走过。书柜和电视柜上,错落地放着工艺品和一对古瓶。墙上的几幅书法和花卉条幅引人注目:一幅是中国文坛巨子梁实秋先生的行书,据吴老讲,这是前年梁先生逝世前几个月,特意托人从台湾带给他的。86岁的老人,书法能保持如此功力,确实让人佩服。另一幅是老舍夫人胡洁青的花卉。娟秀、洒脱中显功底之深厚。还有一幅是国画名家潘天寿的大手笔,诗与画并臻妙境。

对于熟人来说,这一切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主人喜爱洁净、善于修饰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美学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对于我们的来访,吴老很高兴,拿出烟、茶招待我们。老先生讲话慢声慢语,如同讲课一般,向我们娓娓叙述了他那同中国旧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人大致相仿的,并不算坎坷的经历。

吴老伯威1914年生于才子辈出的风水宝地辽宁省辽阳县。青少年时期就读于沈阳北陵的辽宁省第三高中。“九·一八”事变后而转学沈阳文会中学和北平知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从年纪上算,还是何善周老的大学长呢。1973年夏在北大毕业,适逢抗战全面爆发。遂参加平津流亡学生队伍,逃离北平赴徐州市徐州中学任教。12月再去武汉,参加湖北乡村教育巡回宣传队的抗战宣传工作。1938年上鸡公山,就任国立东北中学国文教员。由于战局恶化,学校先后西迁湖南桃花坪和四川自流井。19398月为抗议教师中的三青团分子带手枪上课,威胁迫害学生和教师,吴老愤然辞职,去重庆新疆驻渝办事处任秘书,并给《大公报》写稿,题为《师资人格与善导思想》,披露东北中学现状,引起了较大反响。《新华日报》等五、六种报刊予以转载并发表评论。

194012月,他到重庆北碚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任编辑,参加“部定中学国文”的编辑工作。1942年初,应国立编译馆之聘,任社会组副编审,承担修订京剧剧本的工作,前后修订《打渔杀家》等14种,收入《修订平剧选》(正中书局出版)一书。后又受聘为国立礼乐馆编审,整理历代民歌、战歌,并编辑内部刊物《采风》。其间为多种杂志撰稿,发表多篇论支、书评和杂文。

抗战胜利后,吴老于1 9467月到南京。后应东北中正大学之聘,回到阔别14年的沈阳,任中文系副教授,兼任《东北民报》主笔,时年32岁。

1948年暑期,吴老受聘为国立东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随校迁徒去北平。北平解放后,于19494月来长春,经过一段学习,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至今40年。其间,讲授过《文学名著选读》《中学语文教学法》《文选及习作》《中国古代文论选》等课。同时从事相关的教材编写、科研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近年来,为研究生开设《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研究》课,从事现代、古代的写作学和文章学以及中学、大学语文课的研究。1980年起,先后被选为全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顾问,吉林省写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被聘为吉林省演讲学会、《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小学生阅读报》顾问,还受聘为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

几十年间吴老先后任《现代文学名著选》《语文教学法》《文选及习作》教研室主任,编写《文选及习作》、《语文教学法》等教材多种,发表科学论文数十篇,主编并参加编写了《写作知识丛书·政论》(吉林人民出版社)、《文学名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基础写作教程》(山西人民出版社)等书。被称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写作理论家。

谈到当前的生活,吴老喜悦地说:19873月离休后生活非常愉快,真正有晚年逢盛世的舒畅感觉。建国四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初步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虽然当前改革遇到了一定困难,党内存在着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社会上也泛滥着知识贬值、全民经商等逆流。但总的看,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巨大的,政治也趋向民主化。作为民主党派的成员,我切实地感到了民主党派的地位、作用有了改变,有了实际内容。我一直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决策。就目前看,党中央、国务院的治理整顿措施是极其有力,非同一般的,我确实从新的中央领导班子中看到了希望。

作为个人,离休后仿佛更忙起来了。除继续为研究生上课(每周二课时)外,去年七月参加了国家教委在长春召开的师专教材编辑、出版、规化会议,被聘为师专通用写作教材的主审,现已审定了4批稿子,就要付印了。

说到这,老人又高兴地拿出一本精制的国家教委、高教出版社颁发的聘书,内书“聘吴伯威同志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统编教材《写作教程》的主编”。吴老讲,这项工作任务虽然很艰巨,但感到很光荣。现正着手组织班子制定规划,设计纲目,估计需一年左右的时间方能编完这本通用教材。好在为研究生上课到7月为止,已告一段落,现在可以集中精力编书了。

问到欣逢建国四十周年的感想时,吴老说:国庆节到了,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老盟员,是国家建设、进步的见证人。因为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切体验,体会和中青年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市级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并长期担任政协和人大的领导职务,能够为我市的民主政治建设做些具体工作,我感到应得益于多年在市政协的学习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政协确实是知识分子的课堂。

记得刚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时,只是觉得光荣和高兴,对如何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如何参政议政,既不了解,更不适应,由此,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之后,在民盟组织和校统战部的关怀和帮助的基础上,政协又做了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尤其是专职干部们更是尽心尽力,往往为了帮我搞一份提案,拟一篇大会发言稿,而反复几次到我家来帮忙。我认为政协的政治学习活动,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要增多,只是需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不要搞得枯燥乏味。做参政议政工作,不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不掌握基本的省情、市情,那么所谓的发言、提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某些委员不着边际的发言,毫无操作性可言的意见和建议,恐怕就是不重视政治学习的结果。如果做一般工作的人忽视了政治学习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作为政协委员就万万不可以了,因为这是作为委员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由此,希望政协能花些气力,把对委员的培训工作做好。我认为,提高委员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有特色的政治学习和专题培训是较简捷的途径。

总的愿望是离休后,要发挥余热继续为国家做贡献。费孝通老讲,老年人要保持晚节。这点我深有同感。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一定要保持始终,容不得半点的动摇。要遵照周总理的教导,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政治,钻研业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写点东西,对青年同志也应该继续发挥一点影响作用。

谈到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吴老谈到了京剧。吴老的多才多艺,盟内的老同志都是知道的。他不但是研究京剧艺术的专家。而且还是长春出名的票友,五、六十年代还曾多次登场表演过。1984年春在省盟四大会议期间,当时已七十高龄的吴老一曲《捉放曹·宿店》仍然是字正腔圆,博得了满堂彩。记得有一次去看吴老,谈起了京剧,他从抽屉里找出一张发黄的纸片给我看。原来竟是他当年在重庆北碚时与昆剧的著名票友张充和女士同台演出的戏帖。看来作为名票,吴老是当之无愧的。他酷爱言(菊朋)派,并小有名气。听说当年言慧珠来长拍《墙头马上》电影时,曾特意跟徐老寿轩提到过,希望邀见吴老,可惜因故没有见成。

吴老讲,他多年来对京剧有特殊的兴趣,大学读书时期,抗战时期和来长以后曾写过不少京剧评论文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所以他对近年京剧不景气的滑坡现状,表示忧虑。他认为,一是京剧表演团体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还要整理剧目,以拿出高质量的产品。二是要加强京剧艺术的传播、普及。就象交响音乐一样,京剧有其典雅、深奥的一面,对京剧艺术一无所知,无所谓欣赏。所以,他想要写一本通俗的京剧欣赏方面的书。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做点贡献。他是吉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对于振兴京剧,他深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有就是根椐近年来为研究生授课的积累,他还要搞一本古代写作理论方面的专著或在古代写作理论名篇的注释、翻译方面做出贡献。

看来老人家真是雄心勃勃呀!正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吴老是1955年加入民盟的,曾任市盟宣传部副部长、秘书长和副主委,还任过市政协三届至七届的委员、常委和八届市人大的常委。现在是盟省委常委、文教委员会主任和市盟顾问。可谓党的统一战线上的一员老将。

吴老多年勤勤恳恳地做盟的基层工作,入盟后不久,他就任师大中文系盟小组的组长。在他的组织下,盟小组的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不论在学习活动和组织发展上都很有成绩。记得徐老寿轩在世时讲过,吉林省、长春市最好的基层组织就是东北师大盟支部,最好的盟小组,就是师大中文系小组。

作为一个盟的专职干部,对这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同老一辈盟员相比,我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然是不够的。关键是必须把盟的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吴老多年为市盟的发展,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如果不是出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不能想象的。

谈到对当前市盟工作的要求时,吴老说:今年盟市委领导下基层,值得充分肯定,做这件事是不容易的,要坚持发扬下去。他提出,当前要十分注意抓好基层组织的活动。有些基层组织,由于干部不得力,已失去了凝聚力,长期不组织盟员活动,陷于瘫痪。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困难,但必须做出努力,争取解决好,否则,整个省、市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

在归来的路上,我不禁为吴老的精力和雄心壮志所感动,默默祝愿他老人家的晚年计划取得成功。

(作者:张釜,写于1989年)

吴伯威简历

吴伯威(1914—2006),男,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55年加入民盟,曾任长春市盟宣传部副部长、秘书长、副主委,市政协三届至七届的委员、常委,八届长春市人大常委。

青少年时期就读于沈阳北陵的辽宁省第三高中。遭“九一八”事变而转学沈阳文会中学和北平知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1937年夏在北大毕业。1939年8月为抗议教师中的三青团分手带手枪上课,威胁迫害学生和教师,吴老愤然辞职,去重庆新疆驻渝办事处任秘书。1940年12月,他到重庆北碚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任编辑,参加“部定中学国文”的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吴老于1946年7月到南京。后应东北中正大学之聘,回到阔别十四年的沈阳,任中文系副教授,兼任《东北民报》主笔,时年32岁。 1949年来长春,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起,先后被选为全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顾问,吉林省写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被聘为吉林省演讲学会、《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小学生阅读报》顾问,还受聘为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援。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