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中先生,家学渊源世代书香。爷爷刘学谦是清光绪丙戌科(1886年)二甲中式第四十名,赐进士出身,与清朝名臣徐世昌和《清史稿》总纂柯劭忞同科同榜题名。刘先生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祖父刘学谦一本家刊《会试硃卷》(科举中试作文集)和一本册页,前者的文章圈圈点点文采飞扬,后者蝇头小楷工整端庄。当年刘学谦入翰林院后,由庶吉士到编修,后外放过道台,成为总领一方的行政官员。刘先生说,当年他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北大荒,临行在多本硃卷中拿出了一卷作为纪念,不想就这一卷劫后余生逃过了酷烈的文化大革命,余下的全都被付之一炬被破了“四旧”。刘乃中的父亲刘毓珙是民国外交部的主事兼外交部子弟小学校长,曾任国民政府驻前苏联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副总领事。
刘乃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小时候就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子弟学校读书,聪明懂事的刘乃中,受到了同学老师们的喜爱。也许是受到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对书写有浓厚的兴趣,在当时毛笔是重要的书写工具,掌握软笔书写技巧,是蒙学要事,毛笔、墨盒、砚台和墨锭等,想想摆弄一大堆的文房家什描红临帖,让小孩子每天不断的练习,久了肯定不耐其烦,但他做得一本正经有滋有味。到了初中又特别喜欢隶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一直坚持每日临习汉碑,看过他字的大人们都说,这孩子尤其是写隶书,真是个天才。听了人家的夸奖,刘乃中练隶书更加痴迷。竟然写到自己说都“不大会写楷书了”,甚至到学校上作文课,写不好楷书怕老师责怪,好在每次交的“楷书”作业都还没有大碍,统统过关,刘乃中初步展示了他的书法天才。
上了高中他曾给自己家里的一幅中堂配上了一副隶书对联,高朋满座的刘家,谁见了他的字都赞不绝口,一笔古拙典雅的隶书,让他挣得神童的名声,亲戚朋友遇到红白事情,会找上门来让刘乃中写贺幛挽联。刘乃中之所以偏爱篆隶书,还因为他的二伯父刘毓瑶就是当时专攻篆隶的书法大家。刘先生说他写字有俩师傅,一个是伯父刘毓瑶,一个是表哥王庆谔。
“七.七”事变前夕,刘乃中刚刚读完高中二年级,当时华北的形势极为紧张,日军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东北后,为进一步实现其吞并中国的野心,陆续运兵入关,到了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北京)。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大敌当前,兵临城下,北京守军29军等部队积极备战,北京的大中学生也开始分批分期在西苑进行军事训练。“七.七”事变当天,正值暑假,在西苑接受军训的刘乃中听到了宛平城边卢沟桥上传来的隆隆炮声,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从这时起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了。
沦陷的北平,苦闷的青年刘乃中偶然看见家中的石章料,无意中为刻自己的图章而试刻,谁想到竟然颇有模样,大受二伯父等的鼓励,从此他又痴迷于篆刻。
北平沦陷后,所有的公立大学,都被日本人接管,不愿接受亡国教育的青年只有到辅仁、燕京大学等几个屈指可数的教会学校求学,刘乃中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启功先生就是他的国文老师。启功先生待人平易,刘乃中和同学们就常到启功先生家中,去了也不见外,团团围住言来语往谈论文艺。启功先生总是未语先笑,说出话来智慧幽默,常令人忍俊不禁。当年启功先生的姑姑就在他家,满族对未嫁的姑娘非常尊重,启功先生称她为“姑爹”,这位格格同样言语风趣,当学生谈起启功先生的画时,“姑爹”开了言:“快别提他的画了,‘丢人’。”看着一脸诧异的人们,“姑爹”一笑接着说:“你们看他的画里有人吗?就是没有,这不是把人丢了吗?”同学们哄堂大笑。启功先生的山水画里确实很少往里面画人物,“姑爹”一句话道出了他画作的这一特点。
刘乃中与启功先生非常近,还因为北平当时有一个有名的研究传统文化金石考古的民间学术团体“冰社”, 刘毓瑶和启功都是这的“社员”,年龄最小的是启功。1979年,在刘乃中纠正错划“右派”后,回到北京拜望启功先生,特意带来家藏的一张上面印有兰花暗纹的旧宣纸,求老师给他赐字。老师提笔在手还是慈祥地笑着,无比谦虚地说:“这么好的纸,让我给糟蹋了。”就是这幅珍贵的墨迹,现在被刘乃中先生装在镜框里挂在家中。每当跟人谈起他和启功先生的师生情谊,常会热情地请你欣赏这件作品。
1944年的中国,正是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国已不国,家已难为。刘乃中一家六口人分散在北平、上海、重庆、昆明等地。战事吃紧,官场倾轧,在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馆任副总领事的父亲,奉召回国述职。本来从海参崴启程当日就可进入中国的东北地区,但作为中国的外交官此时已经不能自由出入自己已沦陷的国土,却要绕道欧洲转道香港才能回到重庆。当时在北平的刘乃中接到了父亲的信,让他到上海等待父亲前来接他去香港,刘乃中休学来到了上海,与父亲团聚。但是因故刘家并没有举家前往香港,所以刘乃中就滞留在了上海。在上海住了一年,回到北平完成学业。
解放后,他在新闻电影制片厂工作,一直给党干地下工作的刘乃中这时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党员,他要求入党,写了申请书,但他入党的事情一拖就到了1957年。这时候就要帮助党整风了,一心为了红色江山万年牢的刘乃中发言:如说“搞政治运动尤其初起时是唯物不足,唯心有余。”这就够了,右派,并且是恶毒攻击。当时处分“右派”有六类,他被送大北大荒监督劳动是较重的一种。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的右派,在寒冷的北大荒,他与吴祖光等人一同进行劳动改造。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位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曾应邀访问吉林市,并在吉林市电影公司礼堂做了一场报告,顺便也来看望刘乃中。“难友”相见,格外亲切。这时刘为他刻赠了一方图章,并得到了吴回赠的书法作品。
1961年,刘乃中的命运再一次有了改变,中央有指示:北大荒的 “右派”分配到全国各地继续改造,北大荒的负责人在改造了近三年的右派名单上信手划来,一拨拨分往各处工作,刘乃中被划到吉林市,分配到图书馆。与有“东北隶王”之称的吴曦宇在一起工作,为人低调的刘乃中生怕自己给革命群众带来麻烦,凡事都溜边。有一回人们非常着急地找吴曦宇要写个东西,可吴曦宇病了,看着大家着急的样子,刘乃中说,他那字我也学过,要不我试试?大伙简直遇到了救星,纷纷铺纸磨墨,刘乃中扬扬洒洒一挥而就,看着墨迹未干的作品,大伙呆了,没想到馆里除了吴曦宇还不言声的藏着这么一位高人。就这么着他和吴曦宇成为了朋友。现在吉林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吴竞就是吴曦宇的儿子,当年13岁,吴曦宇让刘乃中做他儿子的书法篆刻老师。
发现刘乃中的一笔好字,图书馆就安排他在参考部刻蜡板,出参考资料。干了一段时间,图书馆订了不少外文期刊,可单位里只有一个人懂俄文,连英文书名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急得团团转。刘乃中又不紧不慢地说,英语我学过,要不我试试?这一试就当上了外文期刊管理员。正管得好好的呢,人家说了,外文期刊那是内部资料,“右派”不能看内部材料,就又把他调到期刊阅览室做管理员。刘乃中是干啥就要干好啥的人,他在阅览室里用隶书,写了很多有关读书学习的语录,有马克思、列宁、高尔基的,还有毛泽东的。1963年的一天,阅览室来了一个小伙子,问刘乃中说:“老师,这字是谁写的呀?”刘乃中说:“你问这个干吗?”小伙子说:“这些字写得太好了,我想找他做老师跟他学书法。”刘乃中见他诚恳便承认是自己的字,并收下了这个学生,他就是后来的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书协副主席、民进吉林省委主委,吉林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书法家段成桂。
刘先生治学有雄厚的国学根基,他师古不泥古。他的身上发散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淳厚,和现代知识分子的深邃和理性。他对待书法爱好者悉心呵护,循循善诱,古道热肠,不论贫穷贵贱,一视同仁。
有人说,他是在创造中研习书法的人,确实他的汉篆、隶书古意浓郁,但又清晰体现了他自己对古文字的独特理解。宽博、凝重,俊秀、飘逸,是视觉中完整的审美主体,又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他的篆刻离古人更近,先秦、汉印的沉稳、清劲,和谐、朴茂,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他的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和中国书协在台湾参加的当代大陆书法精英展,被收入《当代楹联墨迹选》、《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作品集》、《北国书展作品集》、《中国书画》等。篆刻作品收入《全国首届篆刻作品集》。
他的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南海、吉林省博物馆等地收藏,他曾赴新加坡、台湾等地参加书法展览进行文化交流。他的《论汉印与隶变》、《评我所见的各本〈水经注〉》和《关于苏东坡两赋手卷研究》等学术研究文章,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文物鉴定家,他首先发现宋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墨迹真本,并鉴定了吉林市博物馆所有馆藏书画碑帖。他2000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的《刘乃中书法篆刻集》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成为第一部同类出版物的美国该馆馆藏。
他多年来获得很多奖励,2000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和终身成就奖,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德艺双馨奖。
刘乃中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是吉林省唯一的该社社员),吉林书法家协会、吉林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并兼任吉林北华大学客座教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刘乃中先生给自己取了个堂号“无门限斋”,我理解是在无门限中求得博大,成就自我。不搞宗派,不拒后学,刘先生治学为人堪为师表。
(作者:高尚,写于2006年)
刘乃中简历
刘乃中,男,别号汉宽。1921年2月生于北京,天津杨柳青人。 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民盟盟员。原任吉林市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西泠印社社员。吉林市史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刘乃中出身翰墨世家,4岁即开始学习书法,从师于王福庵等诸多学者,尤其以师从启功先生收益最多。其书法四体皆能,尤以篆书、隶书名世。书法和篆刻水平造诣颇深。韵味深厚,古雅脱俗,尤以汉篆自成一家,对后学教育很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