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时代英才

今天是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潇洒日月 徜徉江海

发布日期:2014-04-15 13:51:27
 

引  子

    北国江城吉林市,以雾凇雪柳闻名天下的文化古城。

    吉林市博物馆位于松花江畔,珍藏着世界上最大的殒石。

    初次来到吉林市的客人,一定会走进吉林市博物馆殒石馆,近距离接触这位“天外来客”。这几年,参观殒石馆的朋友还会走进另外一个馆中馆——金意庵艺术馆。

    金意庵先生,又名爱新觉罗·启族,吉林耆宿而艺坛独步者,其书画金石诗词之妙,均臻高境,浑涵浩范。现今象他这样诗书画印、出色当行、博综约取、融会众长的文化名人已廖若晨星。意庵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篆刻艺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吉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吉林省诗词学会顾问、白山印社社长、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吉林省文史馆馆员.....

    人们在敬慕之余,希望了解意金庵先生鲜为人知的身世,了解先生九十年走过的人生之路.....

身世篇

(一)

    1644年(顺治元年),清世祖率兵入关,清王朝逐步统一中国。从那时起,爱新觉罗这个姓氏一直是显赫的象征。谁知时光过去了二百余载,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华大地,掀翻了朝庭的龙椅,逼迫清王朝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腊月二十五)颁布了皇帝退位诏书,爱新觉罗皇族的赫地位也随着王朝的覆灭一落千丈。

    1912年12月5日(壬子年十月廿七),金意庵先生出生在北京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里。

    金意庵先生的先人永璜系乾隆皇帝弘历的长子,嘉庆皇帝永琰的长兄。意庵先生的先祖世袭了五辈王爷,到了他祖父那辈儿,由于祖父毓长早逝,由叔祖毓朗承袭多罗贝勒。虽然一大家子人还在那座大大的府第里共同生活,但贫富悬殊,意庵先生一家已空负长门之名。等待他的只有显赫而不实际的姓氏和按爱新觉罗排辈自乾隆始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排列下来的名字——启族。

    意庵先生的高祖载铨,谥封和硕定亲王,乃当时国内著名文物收藏大家。其“行有恒堂”所藏,多稀世之珍,书画碑帖、铜陶瓷玉、砚章竹牙等无不网罗,尤以书画碑帖孤本精刊为多,宋元善本亦极其美富。近世影印之书画、碑帖、古籍,凡钤有“曾存定府行有恒堂”和“载铨”等印,皆定邸故物散出者也。意庵先生的父亲恒圻先生诗书俱佳,诗作苍凉悲壮,人谓不减放翁,著有《无梦生诗集》行世。书追平原,劲道雍穆,为世所重。

    意庵先生从小耳濡目染,酷爱金石书画。四岁时,母亲教他背唐诗并开始在家塾读书写字,每天早晨“三篇大仿”(大楷)、“半扣白折子”(小楷),当时小楷习钟繇、羲之、《曹娥》;大楷初写颜鲁公,复学柳、欧。弱冠之年,受知于大诗宗杨钟羲(雪桥)先生门下,攻习诗文;又从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的一代书画大师溥儒(心畲)学习书画。溥儒先生是位尊重传统的艺术家,其书法既有隽秀端庄的楷书,也有奔放流畅的行草,书风严正而又谆谆善诱,使意庵先生受益终生,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

    就象民国时期动荡的社会一样,意庵先生所处的那个封建大家庭也开始分崩离析。他十五岁进入萃文中学,十九岁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因家计日益贫困中途缀学,先在文书馆任文书、记事,后来入商务印书馆北平分馆任文书工作,以资糊口。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办于上海,为出版业巨擎,与整个文化界人士有着相当广泛的联系,而郑振铎、沈雁冰、胡愈之等文坛巨子均在该馆任职。意庵先生在该馆工作期间,为出版新文学及古典文学工作,经常奔波于平、沪之间,得众多学者、名流面命耳提。当时文化界知名人士多与北平分馆有书信上的往来,这些书信也主要由先生处理。意庵先生曾藏有茅盾、林纾、陶行知、郑振铎、顾颉刚、宗白华、胡愈之等名人书札二百余封,拜读这些织出了现代文化史最灿烂篇章的文化巨匠们的尺牍墨迹,除感受其敬业精神、率真性情和优美文笔外,从书法角度也使意庵先生受益匪浅。这些墨迹,即看不到通常容易出现的书匠气和尘俗味,也决没有时下那种以奇怪饰浅陋的粗伪劣作。其作者富于学识、字外功夫深、文化品位高、审美趣味强,因而不论其书为何体,所书为何物,都能让人感觉着一种淡似春山、秀如秋水的书卷气与学者味,韵永味长。如果说自幼家教及溥儒先生的教诲为意庵先生学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这段经历则对他日后书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意庵先生象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毅然南下,另谋他就。之后,鉴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洁身引退,赴沪就职于太平分保集团中国保险公司任职员。旧中国上海的十里洋场,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意庵先生饱尝了人间酸苦,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磨炼出一种坚韧不拔、勤奋耐劳的可贵性格。他为自己租来的那间小屋取名曰“补学斋”,刻苦学习,临池不辍。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人文荟萃,吴湖帆、唐云、马公愚、邓散木、白焦等当时皆在上海。工作之余,意庵先生经常到大新公司画廊、宁波同乡会、中国画院、朵云轩等处,或观看展览,或参加书画家雅集。不久,他与马公愚、邓散木定交,不时切磋书法、篆刻技艺,获益匪浅。为开阔视野,增加艺术修养,他节衣缩食,收藏了许多古书画作品,有自作诗曰:“残篇断简尽搜罗,书画云烟眼底过,乱世试尝甘作苦,危时涕笑累偏多。”四年的时间,他的书画篆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目,有多幅作品参加当时的抢救失学等义卖公益活动。

    抗战胜利后,意庵先生心情振奋,辞去工作,回到北方。经友人推荐进入铁路部门,在铁路线上,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1953年,意庵先生被调到吉林铁路局,举家迁居松花江畔的吉林市。1973年,先生光荣离休,开始了辉煌的晚年生活。那一天,他挥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莫道脱鞍骥,犹思奋老身,余丝愿吐尽,剩热献人民。”

    这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中,意庵先生多为生计终日奔波,虽对砚田勤耕不辍,可一直是工余之事,又因政治原因几次中断,其中时间最长的要属十年动乱了。先生被冲击,下放劳动,而且历年所珍藏的书画文物、珍本秘籍被毁于一旦。离休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意庵先生的创作热情才真正迸发出来,渊源的家学和不平凡的治学与生活经历,熔铸了他的气质,升华了他的人格,蒙养了他的艺术,他挥动如椽大笔,昂首走上了中国书坛。

    1980年5月,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在沈阳隆重开幕,意庵先生的行草条幅“李青莲塞下曲”顺利入展;一年之后,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意庵先生做为吉林省代表出席了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理事,连任两届;他的作品连续六次入选全国书展,两次入选全国篆刻展;中国书协成立二十年来的所有大型书法展、出版的所有大型书法作品集,均有意庵先生的作品;其作品还被各地艺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珍藏并刻石于名胜古迹;1993年11月12日,“金意庵诗书画印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120余件诗、书、画、印作品受到各方好评,中国美术馆打破了不收藏当代书法的先例,收藏了意庵先生的一幅书作,并颁发了第一号收藏证书;199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于意庵先生吉林省文艺奖最高奖——长白山文艺特别成就奖;1999年6月,由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启动先生作序的《金意庵诗书画印集》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1月18日,金意庵艺术馆隆重开馆,常年展出意庵先生作品;2000年意庵先生被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会员”;2001年5月,中国书协授予意庵先生“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艺术篇

(一)

    在各种书风迭起,人才林立的当代书坛上,一个书法家唯凭诚挚,不随流俗,摒弃时弊,以其豁达的胸怀,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作品自身的魅力去赢得社会的承认,并不断提高作品格调,做到雅俗共赏,既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亦为艺术同行所叹服,这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书法家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的生发繁茂,也正是靠这们的书法家来完成的。翻阅金意庵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联系他一个世纪走过的艺术历程,深感他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

    启功先生在《金意庵诗书画印集》序中写道:“金意庵先生夙耽书画,兼长铁笔,数十年来无一日不亲翰墨。其书法宗二王,参以宋元遗意。于今论书派之安雅,于意庵一无间言。城由学养深醇,诗文杰出,通于书画、金石,遂能不染俗格。”启功先生笃礼崇德,言行如一,决不会“以吾宗之望而作阿好私言”(启功语)。中国传统书学历来讲究“字如其人”,多指书家人品、气质与书家艺术风格相似。我与金老相交近二十年,近年为给老人写传记,我多次出入补学斋,与老人长谈。意庵先生性情冲淡,宠辱不惊,一派长者风范。他无意与书坛的巨擘大师比权量力,也不想与弄潮者决一雌雄,他以平和的心态去创造自己心智的果实,因而先生的作品和那些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之作,自然划出了一条分明的界线。

    金意庵先生的书法,真草隶篆行,无一不工。楷书初学钟、王,复学颜、柳,旁及欧、褚,法度严谨,清俊妍雅;篆书宗斯相,习《峄山碑》最久,又习《散氏盘》、《毛公鼎》、《盂鼎》、《秦诏版》、甲骨等,尤以金文见长,朴茂自然,机抒别具;草书承二王及《书谱》,不拘成法,自生天趣;意庵先生的隶书,初学《张迁》、《石门》,取其古拙豪放,晚年或参酌简帛,或涵纳伊汀洲,不仅奇崛恣肆,更能拙中寓巧,变化多端,敢于创意而不失绳度,险奇中求平实,灵秀中出深厚,深受世人推崇;意庵先生成就最大者当属行书,其书从二王入手,以赵字为根基。先生谈及自己的书法多语及羲献,有诗为证:“久慕羲之又献之,十年面壁悟非痴。挥毫醮尽松江水,再把天池作砚池。”而崇慕赵、董乃爱新觉罗家族的传统,作为旧王孙,先生也不能例外。然先生能参以“伯远帖”之萧散、李邕之劲健及隶书之转折、之笔劲,博综约取,师而不泥,浑融无迹,融会众长,力求表现个性。其书点画结体精到、厚重,然厚重中不失流动,精严中不失自然,用笔精到娴熟,笔情生动细腻,墨趣潇洒酣畅,丰姿秀逸而又沉着豪迈,以独特的书风独迈书坛。

    意庵先生精于金石篆刻,初从北京金石名家寿石工学习,只是为了钤盖自作书画,从此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潜心于秦玺汉印,旁及镜币、砖瓦、陶泥并明清诸家,其章法取汉印之平正,而又借助古玺之灵动,把汉印中方园、转折、曲直、疏密、增减变化等各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有机融为一体,所作雄浑苍莽,刀法凌厉,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有秀雅,巧中寓拙,拙中藏巧,巧拙相生,气韵天成。1985年,意庵先生被聘为中国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同年,倡导成立吉林省白山印社,被推举为社长,1988年,被聘为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评委,三年后,又被聘为二届篆刻展评委,成为当代篆刻届权威之一。

    意庵先生对书法理论有独到的研究,当年在上海时,多有书论文章发表于《申报》、《上海新闻报》等,晚年著有“论书百咏”、“印人百咏”,以诗的形式总结自己几十年书法篆刻创作实践的系统理论。诗曰:“半日学颜半日思,相兼遒婉最堪师,松禅信是平原法,雄迈书风匡媚姿”(论书绝句之一)。“丁文蔚印始登堂,巨刃冲锋一派张,天谶三公出腕底,莫将成毁论齐璜”(印人百咏之一之齐白石)。

    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有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神通”;放翁曰:“如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庵先生一贯主张书法要有内涵,要有字外功夫。他认为,一位成功的书法家,除了研究前人碑帖墨迹,还要从音乐、绘画、舞蹈、诗词、歌赋中去吸收营养,多读书,勤思索,广泛的艺术修养。意庵先生的艺术成就,就是从多方面汲取、冶炼而成的。惜其诗词、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为其书名所掩,世人知者甚少。

    意庵先生的绘画,虽受业于北宗大师溥心畲,却另辟蹊径,发荣南宗,善容诸家之长,学宋人之雄而去其犷,游历山川,熔铸胸中,既得古法,便出已意,山山水水,信手拈来为,无不精妙。近年多作花鸟,枇杷尤佳,以书法笔意作画,冥心造化,设色典雅,颇有缶翁晚年之范。

    意庵先生于自己的艺术自称“书画累身,诗人余事”,其实熟悉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于字外,最用功的就是诗词。他自幼受家庭薰陶,七岁即能吟咏,虽纯出天籁,亦尧有情趣。青壮年时辗转南北,所作诗词随手散去,夫人芝馨女士遴词选韵,择其佳篇,抄录成册,计有两千余首,可惜毁于文革期间,虽先生根据记忆整理及友人提供了一部分,可不及十之一、二。十年动乱结束后,意庵先生的诗词创作进入高峰期,无论作品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日臻成熟。一般来说,传统诗词,由于受格律制约,内容往往流于平沓局促肤廓,和时代相游离。意庵先生的诗词则不同,他的作品和社会现实扣得很紧,和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息息相通,和时代脉膊一起跳动,激情满怀,有不少大气磅礴之作。“胸罗韬略三山撼,手转乾坤一世雄”(建国三十年大庆)。“电波传喜训,聆罢泪盈巾,枯木逢春日,新征献老身”(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申奥成功庆大遒,英雄儿女越竿头,老夫愿作啦啦队,高喊夺金加把油”(申奥成功喜赋)。墨渖淋漓,令人心爽。意庵先生对祖国各地的风光物色,鞭杖所及,亦无不灿然成诵。如峨眉山、张家界之奇崇,泰岳、衡山之高雄,天池、黄河之奔腾浩渺,肇庆七星岩之幽邃,临潼兵马俑之惊耸,乐水怡山,慷今慨古,意到笔随,选声落韵,无不自然流美。雾凇是吉林市的独特景观,前人笔下从未出现过,先生晚年咏雾凇的诗词就有几十首。1991年,时代文艺出版社精选先生诗作五百首以《意庵诗草》名之,结集出版,评论界称之为“一部富丽多彩的诗篇”。晚年,意庵先生欲将其词作遴选整理、付梓,惜未能如愿,实为憾事。

    意庵先生不但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对古文物览赏亦有深湛造诣。对历代作品的特征、作者风格了然于心,加上他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又熟谙典故,能辨析入微,劣品赝品总逃不过他的目光。因此,他的老友、大收藏家张伯驹生前主持吉林省博物馆时,委为留意伪皇宫散出之书画。1982年,清宫收藏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两长卷在民间发现,(此卷于历代著录,并刻入《三希堂法贴》。)各界对其评价不一,经吉林市图书馆副馆长、著名书法篆刻家刘廼中先生与意庵先生先后审定此卷,共同定为真迹无疑,商得物主同意后,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使流失三十八年的国家珍贵文物,得以合浦还珠,厥功至伟,不可泯也。

(二)

    清丽宛如天成,为意庵先生书作的主要特征,平中见巧,巧中蕴骨,委宛秀丽。且风樯阵马有之,行云飘忽有之,徐舒与流畅并存,处处俱见匠心,处处可见精神。可以说在书法家自身和作品这一载体的统一性与自我完善方面,先生的书法取得了相当的成功。那种纯雅平和的艺术表现,就象先生的品性为人一样,无疑是十分亲切的,亲切平和之中透着一种自我的高雅。书法、金石、国画、诗词四种姊妹艺术间有着互相补益的密切联系,先生在金石、国画、诗词方面均有独特的面貌,故而使其书法独具特色,令人叹服。这种清雅的文人品格和书卷气息,在当今书坛已很少见到了。

    书法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其时代性,而时代性则往往与书家的个性密不可分。先生的书法既从质真淳朴的古代书风中汲取营养,又能从传统的书风中脱胎出来,形成自己风格。与其对书艺的高明见地有着高度的吻合。先生一贯主张书法艺术要推陈出新,但不要弃陈出新,更不要灭陈出新,尊重传统不要拘于传统。跟上时代并不是从书法的形式上去迎合时尚,而应从更深的思想层次上跟上时代。不要盲目接受所有的“古来”传统、“外来”经验,这必定造成“凡古皆好”、“凡新皆好”的简单定势,就会模糊人们在艺术观念方面的独立思考与艺术实践方面的自我意识,使创作走向异端。先生此论可谓医治现代书法艺术能病的一剂良药。

    当今人们每言及成功者,必以勤学苦练冠之,但勤学苦练对艺术来说并有没纯粹的因果关系。意庵先生常与人言“学书要分析,要思考,不要只相信苦功。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有害无益。学书之初在法,临摹苦练而得之;既而求意,即从已之情性挥洒笔墨,法意相得而神采见,个性风格自寓其中。能得古人工夫为入门,能驭法而见自家情性为登堂,能任情恣性,取尽阴阳之道,诸法可忘而无所不善,所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为入室,为得道”。他谆谆告诫后学,学书要有多方面修养,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书外求书,互相借鉴,融会贯通,才能讲继承,求创造!每一位心有灵犀的读者,是否可从先生的论述中悟得习书之真谛呢?

品德篇

    歌德曾引过一句拉丁诗:“人生短促,艺术长存”。这并不是说任何艺术,而是人民所肯定的艺术,人民肯定的艺术都具有民族性,而愈有民族性,便愈有世界性,意庵先生的诗书画印便是这种艺术。几十年来,意庵先生霜毫挥处,不仅遍布华夏,也远及殊邦异域,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泰国、韩国等地都有他的艺术品流传,至于对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峡那边探亲寻祖、已归待归的亲族兄弟,他更是棠棣情深,诗和书往,笔踪墨迹,清赏无已。1988年,其作品入选“大陆书法精英展”在台湾展出;1990年,意庵先生书法作品获韩国美术大展金奖;1989年、1991年分别应聘担任赛克勒杯国标书法大赛评委、顾问,对促进祖国统一,增加国际间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意庵先生虽声名远播,却从不以名家自居,他为人平易而谦和,情性冲淡而简朴。每日向先生求书索画者,纷至沓来,难以应付;国内外来函,积案盈尺,旧件未了,新件又来,往复循环,几无宁日。老人怡然一一外理,不以为苦。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甚至小学生,都得到过先生的墨宝。先生尤热心公益,各种赈灾、求助义卖、义捐,先生都积极参加。国内上百处名胜古迹、碑林、纪念馆、博物馆等均有先生的精心佳作,未收过任何报酬。金老诗书画印名重海内外,一台湾出版商人曾许以百万巨资,欲买断其历年创作的几百件精品,金老丝毫不为所动,他曾多次表示要把呕尽毕生心血的全部佳作捐献给国家。1999年先生终于实现了夙愿,他从收藏及自己的作品中精选出三百余件佳作捐赠给第二故乡吉林市,吉林市人民政府在吉林市博物馆新馆僻专室长年陈列这些佳作,供群众参观学习。同年11月18日“金意庵艺术馆” 正式开馆,如今每年参观者几十万人,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意庵先生不仅在艺术上勤奋追求,卓然成家,同时也是一位甘当人梯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家里,他对慕名前来求教者,无论是须发斑白的老者,还是稚气满面的小字辈,都能热心指导,从不希图任何报酬。在各地主持书法篆刻学习班,以及在老年大学、大专院校讲授书法篆刻课程,更是热情辅导,循循善诱。学生每有请教,他总是如梃撞钟,大叨大鸣,小叨小鸣,娓娓不绝,深受后学爱戴。吉林乃至全国许多中青年书画篆刻家,都从先生处得到过教益。

尾 声

    岁月沧桑,风雨九十载,金意庵先生从一位“旧王孙”成为了一位饮誉中外的艺术家,用他的智慧和勤奋,更是用他赤诚的生命,在艺术的殿堂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晚年的意庵先生白发皓首仍不断探索,曾自刻:“意庵八十大可为”、“八六年华”、“铁老汉”、“巴图鲁”(满语中勇士的译音)等印自励。先生一生,几乎目睹并经历了廿世纪书法艺术的几度兴衰,他深知他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并身体力行做出了表率。意庵先生学养深厚,心胸宽阔,才情高昂,格局宏大,风骨峭异。胸中感情起伏,与纸上线条的运动达到了高度默契,造就了许多精品、高论。所有这些绝非浅薄如我辈者所能望其项背的,更非几千字所能论及全面。作为老人晚年知音小友的我,愿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方家来研究意庵先生及其艺术,给现代书法史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作者:王宝林,写于2002年)

 

金意庵简历

    金意庵(1915-2002),男, 书法家。本名启族,姓爱新觉罗,生于北京。幼承家学,诗书画印无一不工。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学院教授,古籍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吉林省文联艺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书画院特邀书画师。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