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住吉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宝在办公室内,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完善准备提交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提案,其中《关于综合治理食用菌废菌包的提案》,是他过去一年来重点关注的。
2023年7月,刘宝开始调研食用菌废菌包。为了撰写出一份高质量提案,他多次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及其团队请教,虚心听取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几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产食用菌的历史。在脱贫攻坚时期,全国各地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国832个贫困县中超过80%的贫困县选择发展食用菌脱贫致富,食用菌已经发展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食用菌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刘宝在调研中发现,食用菌废菌包再利用率不足10%,其余90%被丢弃在食用菌产区的公路与河道两侧、田间地头以及垃圾场,严重污染自然环境。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和我国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国策显然相悖。因此,应对食用菌废菌包进行依法、依规、科学的无害化处理。为此,刘宝建议,地方政府、企业和食用菌栽培户共同努力,形成一种长效废菌包治理机制,对食用菌废菌包进行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让废菌包变废为宝。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刘宝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用脚步丈量履职行程,将目光所及的生态民生问题记在心间,思索问题、寻找对策、形成提案。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刘宝围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交提案,建议应对东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展调查,明确该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编制新的动植物物种名录;开展该地区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评价和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解析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野生动植物长久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回复,极大地激发了他履职热情。
“能够当选政协委员,是对我本职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这份荣誉带来的责任。”就是这份责任感,让刘宝在履职和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忙碌而充实。
刘宝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多年来,凭借热爱与执着,守护着这片黑土地,与团队一起攀登科研事业的高峰。他是东北师范大学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带领团队获批学校第一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他当选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基金委“微进化”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多年担任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专家。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吉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分析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物种形成机理及改良作物品种,刘宝的研究集中于植物基因组进化、表观遗传学和利用生物技术及远缘杂交进行作物改良等方面。这些研究理论性很强,也很枯燥,刘宝从当学生时啃书本到实验室研究,再到成为教授带领团队到田间实践,他为把中国人的饭碗捧在中国人手里并装满中国粮食勤勤恳恳奋斗了近40年。他说:“做科研就要为人类科学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他不盲从于固有学术观点,坚持用12年实验,验证“水稻+菰”杂交理论的可行性。通过持之以恒的研究,用坚实的实验证据打破了传统理论,同时也确定了新的科研方向——作物表观遗传学。
他在国际上针对远缘杂交导致遗传变异提出了新观点和新假说;主持完成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结题时均获得“优秀”或“特优”成绩;连续多年应邀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欧盟框架协议、多个欧洲国家科学基金、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的多倍体、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领域的项目评审;在国际主流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SCI他引10000余次;连续6年入选爱思唯尔“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高被引中国学者;率领科研团队为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教育部学科评估东北师大“生物学”位列A类学科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宝的执着拼搏源自对祖国和事业的热爱,他说:“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我要以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把论文持续写在东北黑土地上,培育出更多的作物良种。”
“脚下沾泥土,履职有力量。”刘宝说,履职尽责不仅仅写在纸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在接下来的履职路上,将一如既往聚焦生态建设,关注农业农村发展、民生实事等领域问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积极建言。